合作導師簡介——張雅各
張雅各,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,醫學檢驗技術系副系主任,深圳市“鵬城孔雀計劃”特聘崗位入選人才。分別于2015年和2021年畢業于香港大學工程學院,獲計算機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和機械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;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香港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。
長期開展基于微尺度流體/界面現象的生物診療研究,包括蛋白凝聚體、微尺度流體/界面現象、微流控技術、醫療裝備開發等。近年來先后在Adv. Mater., Lab Chip, J. Colloid Interface Sci., 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s.等期刊上發表 SCI 論文20余篇。
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面上項目、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項目、深圳市科創委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、深圳市新引進高端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各1項,橫向項目1項,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、面上項目,深圳市發改委“醫工融合”專項各1項,為VIEW期刊青年編委。
一、 學院簡介▼
▍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
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始建于2005年,2009年整體轉入醫學院,2012年獲批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,2015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,2018年獲批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,2019年獲批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后流動站,2020年首批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,獲批教育部新工科專業,2021年獲批專業博士點(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方向)。2016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B級,廣東省第二,并列全國15名,2022年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B,2024年軟科排名全國第12名,并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50名。
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現隸屬醫學部,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,建立了本科、碩士、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,已形成包括高端醫療器械(醫學超聲、體外診斷、生命信息監護等)、人工智能醫療(醫學圖像處理、智能診斷、腦機接口等)、精準診療與智能傳感在內的主要研究方向。
學院現有教師70人,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,其中包括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、國家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、國家級專家2人、國家級青年專家8人、廣東省珠江青年學者1人、廣東省“特支計劃”青年拔尖人才2人,并聘任多名企業專家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。學院現有教學科研實驗室8845平方米,包括1個國家級平臺,3個省級平臺,4個市級平臺,1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,2個院士工作站。
二、 課題組簡介
張雅各老師課題組主要開展微尺度流體/界面現象、生物診療新技術新方法、生物醫用材料及診療裝備研發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。
01微尺度流體/界面現象
①研究流體/表界面(如雙水相、液體彈珠、凝聚體等)出現變化時(如蒸發、撞擊等),宏觀尺度下被忽略的因素(如黏性效應、邊界效應等)在微納尺度下所起的主導作用;
②研究由微納尺度流動及界面流動所產生的流體/物質控制技術,實現針對微量流體和物質的精準操控。
02生物診療新技術新方法
①應用新技術(如微流控技術)和新方法(如蛋白質組學)賦能疾病早期精準診斷;
②探索新技術(如凝聚體新型探針)和新方法(如細胞療法)攻克重大疑難疾病的可能性。
03生物醫用材料及診療裝備研發
①研究基于微尺度流體/界面現象的新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場景(如創傷修復);
②研發生物診療領域新裝備(如三維細胞培養設備、外泌體分離純化設備等)。
課題組提供開放、創新、尊重、信任的研究環境,充分尊重成員的高質量發展,有多名研究生可合作或獨立指導。課題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及醫院有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,包括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、赫爾大學、香港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哈爾濱工業大學、四川大學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、深圳大學總醫院及華南醫院等。此外,課題組與生物診療行業的諸多企業(如新產業生物、普門科技、華大基因等)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并長期保持密切合作關系。
三、 招聘要求
◎招聘名額1~2名,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(2~3年)
◎在生物醫學工程、機械工程、化學、材料等相關專業取得博士學位(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);
◎以第一作者在知名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型論文2篇,或在中科院一區期刊發表論文1篇;
◎年齡要求≤35歲;
◎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嚴謹的科學態度,身體健康,能勝任崗位的工作要求;
◎吃苦耐勞、執行力強,富有責任心、進取心、協作精神和初步的團隊管理能力;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;具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;優先考慮具有生物材料、軟物質物理化學、疾病診療、納米探針、生物樣本分析等相關領域研究經驗的應聘人員。
四、 聘期待遇
▍底薪+獎勵薪資+自研經費+學術合作+生活補助等
◎深圳大學(普通)博士后綜合年薪33萬元底薪。優秀者可一事一議。科研成果產出,課題組有額外獎勵。在站期間享受我校相關職工待遇,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;
◎符合條件的優秀博士后入站可申請“荔新獎勵計劃”,學校另有獎勵薪資4.8萬元;
◎符合條件的博士后可申請評定專業技術資格(副研究員),符合要求的優秀博士后可以通過“荔園留菁計劃”直接申請教師崗位;
◎入站后課題組提供自主科研經費5萬元。鼓勵以負責人身份申請各級科研課題;
◎優秀者支持在站期間赴香港/澳門短期交流合作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;
◎深圳市對出站博士后給予30萬元生活補助,用于科研投入或創業前期費用;
◎若博士后資助政策有所調整,以最新的文件規定為準。
五、 崗位職責
1、與合作導師共同制定研究計劃,按計劃完成博士后在站期間的科研任務;
2、指導研究生開展高質量生物診療前沿技術與臨床應用的研究;
3、以第一/通訊作者(含共同)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篇;
4、依托深圳大學,主持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博士后基金及其他省市級課題;
5、完成流動站規定的考核指標。
六、 應聘方式
有意者請將如下相關申請材料發送至
【高才博士后】微信公眾號→微信號:bshjob